比網絡詐騙更難防 小心「社交工程攻擊」!

Author:

Published:

- 廣告 -

在數碼時代,網絡安全已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然而,僅依賴技術防護往往不足以應對日益精密的網絡攻擊。社交工程攻擊(Social Engineering Attack)正是一種利用人性弱點,繞過高科技防禦的常見手法。這類攻擊並非單純利用電腦漏洞,而是透過心理操控、信任建立及情緒引導,誘使受害者主動或無意間洩露敏感資訊、登入憑證,甚至協助攻擊者登入系統。


社交工程攻擊的運作,通常可分為四個主要階段。首先,攻擊者會收集目標人物的個人資料,進行詳盡的背景調查、社交媒體動態、職務背景等,從而設計出針對性的「劇本」。接著,攻擊者會透過電話、電郵、即時通訊、社交平台,甚至以面對面的方式接近目標,並以各種理由建立信任,例如冒充公司 IT 支援、管理層、銀行職員等,讓目標放下戒心。當信任建立後,攻擊者便會進一步操控目標,誘使其點擊惡意連結、下載病毒檔案、提供登入資料,或執行其他有利於攻擊者的行動。最後,一旦目的達成,攻擊者會悄然消失,並盡可能抹除所有痕跡,令受害者難以追查。

社交工程攻擊之所以屢屢得手,關鍵在於攻擊者善於利用人類的心理弱點,如恐懼、貪婪、好奇心或急於幫助他人的心理,例如網絡釣魚(Phishing)攻擊會偽裝成銀行、電郵服務供應商等可信機構,發送帶有惡意連結或附件的訊息,誘使受害者輸入帳號密碼或下載病毒。另一種常見手法是「魚餌」(Baiting),攻擊者會以免費軟件、禮品或重要文件為誘餌,吸引受害者下載間諜軟件,或插入受感染的 USB 裝置。

- 廣告 -
社交平台經常都會出現吸引人瀏覽的資訊,例如裝扮成生活些的各項小優惠、試用等,當用戶輸修個人資料確認,就有機會把資料給行騙者利用。

近年,社交工程攻擊的手法愈趨精密,甚至能夠繞過多重認證(2FA)等先進保安措施。以早前的 Gmail 攻擊事件為例,黑客成功繞過了 Gmail的多重認證(Multi-Factor Authentication, MFA),針對特定用戶發動精準攻擊。這宗事件的攻擊流程,充分展現了社交工程攻擊的威力與複雜性,並提醒我們,即使是最先進的保安措施,如多重認證,亦無法完全抵禦社交工程攻擊,因為攻擊者已將目標鎖定於「人」這個環節,而非單純的技術漏洞。

要有效防範社交工程攻擊,除了加強技術防護外,提升用戶的安全意識同樣重要。企業及機構應定期為員工提供網絡安全培訓,教導他們識別可疑訊息、避免點擊來歷不明的連結、切勿隨意下載附件,並養成查證訊息來源的習慣。個人用戶亦應保持警惕,切勿輕信陌生訊息,定期檢查帳戶登入紀錄,發現異常即時更改密碼及通知相關機構。面對這種威脅,唯有提升安全意識,並將技術與人為防護結合,才能有效降低風險,守護個人及企業的數碼資產。

- 廣告 -
方保僑 Francis Fong
方保僑 Francis Fong
方保僑先生於資訊、通訊、科技及電子消費品市場工作逾二十年,曾引進不少科技新產品,並創辦多個業界組職及為多個非營利機構擔任委員,並於數間主流媒體撰寫專欄及擔任節目主持人。 現任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香港互動市務商會創會及榮譽會長、世界資訊通訊與服務業聯盟董事、香港金融科技商會召集人、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科技發展常務委員會成員、電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電訊規管事務咨詢委員會成員、運輸 署智慧交通基金管理委員會委員、運輸署香港電子道路收費國際專家小組屬下的科技及私隱保障小組成員、樂施會董事會成員、香港小童群益會資訊科技委員會委員、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創新及科技業務管理委員會委員等。
- 廣告 -

Related Articles

- 廣告 -

Recent Articles

- 廣告 -

最新影片

- 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