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上星期透過網上發布全新的 M5 晶片,以及搭載使用的 MacBook Pro 14,iPad Pro 以及 Vision Pro,表面上,三款新產品都是換上新處理器的小升級,但骨子裡,三部新機的效能都比上一代有一大幅躍進。當中 iPad Pro (M5) 的升級幅度較大,令到新的 iPad Pro 比起 M4 版更見完備。筆者從 iPad Pro (M1) 升級,看看事隔4年,新舊 iPad Pro 有多大的分別。

變薄了機身其實不然
今代 iPad Pro (M5) 沿用上一代 M4 iPad Pro 的機身,以薄身設計配搭堆疊式 Tandem OLED 屏幕,同樣有 1000nits SDR 和 1600nits HDR 峰值亮度。 而 13 吋型號厚度只有 5.1mm,而 11 吋型號則是 5.3mm,兩款機身都比 iPhone Air 的 5.64mm 更薄。手感上 13 吋 iPad Pro (M5) 只重 579 克 (WiFi 版),明顯較舊的 Mini LED 屏幕的 iPad Pro M1 輕,M1 版重量 682 克(WiFi 版),兩者相差 103 克,單純拿 iPad Pro 上手,會即時感受到分別。
不過,選擇 13 吋 iPad Pro 的用家,不少都會將其作 MacBook 的替代品,所以都會配搭 Magic Keybopard,M1 版 iPad Pro 其中一個敗筆,是 13 吋型號連同 Magic Keyboard 會相當重,重量達到 1396 克,比 MacBook Air 13 的 1240 克還要重,可見鍵盤本身都有差不多一部 iPad Pro 主機的重量。而 13 吋 iPad Pro (M5) 連同鍵盤,重量 1299 克,M1 與 M5 版 iPad Pro 13 的分別有 100 克,雖然新機較輕,但不算明顯,主要是鍵盤仍有一定重量,如果出行不一定要實體鍵盤的話,可以用虛擬鍵盤代替,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減重方法。


Apple 在 iPad Pro(M4)開始,提供第 2 代 Magic Keyboard,和第 1 代 Magic Keyboard 相比,分別頗大。首先是鍵盤掌墊表面由外皮一樣的人造皮,變成鋁金屬,長期打字會更襟用。而鍵盤上方加入了14 鍵功能鍵,操作習慣更接近 MacBook Air / Pro,骹位部分改用鋁合金,左邊有 USB-C 充電接頭,可調節角度的懸臂較舊款鍵盤後移了不少,使鍵盤就算加多一行按鍵, 也可以提供全尺吋按鍵面積,而鍵程也比舊鍵盤更深,達到 1mm,打字比 MacBook Pro 鍵盤更有機械感。新版鍵盤同樣是透過 iPad Pro 機背的接點連接,因此不用經過藍牙配對,也不用另行幫鍵盤充電,比市面其他 iPad Pro 鍵盤方便。

不過,新版 Magic Keyboard 因以上種種設計,鍵盤厚度比舊版厚了不少。如果整合了 iPad Pro,就會發現新的組合,厚度其實跟舊版 iPad Pro 組合差不多,機身薄了剛好對沖了鍵盤的厚度,便攜性上沒有明顯優勢。

升級 Wi-Fi 7 與 12GB RAM
上一代 M4 iPad Pro 推出是一年半前,因此當時搭載 Wi-Fi 6E 無線網絡是主流做法,但作為一部預算用上 4-5 年的裝置,總留有一點點缺失。到今次 M5 iPad Pro 升級,推想改用 Wi-Fi 7 的機會甚大,故決定等今次才升級,但驚喜的是今次 Apple 在 iPad Pro M5 上採用了剛剛從 iPhone Air 才應用的 C1X 無線晶片,提供更節能的 Wi-Fi 7 無線網絡以及藍牙 6.0 連線。相反同樣是使用 M5 晶片的 MacBook Pro,卻仍只是 Wi-Fi 6E,所以如果從升級的角度計,MacBook Pro M5 只是單純更換了 CPU,不如 iPad Pro 般值得升級。特別是如果你使用的無線網絡已升級到 Wi-Fi 7的話,打算更換 MacBook Pro 的不如觀望明年的 M5 Pro 版本。
iPad Pro M5 另一個值得升級的原因,是基礙版 256GB 和 512GB 都已升級記憶體容量,由 8GB 升級到 12GB,和 iPhone 17 Pro 睇齊,高階版 iPad Pro M5 1TB 和 2TB 版,仍舊是 16GB RAM,以往當我們想要更多記憶體的話,自 M1 版開始,都只能選擇 1TB 版,成本上當然大幅增加,但是 1TB 容量對於 iPad 用戶來說,未必會每個用家都用得盡,除了是有需要用作數碼相簿用來存相或影片,1TB 當然相當好用,但儲存容量可以用外置 SSD 補充。
雖然 iPadOS 和 iPad Apps 對記憶體的需求不及 MacOS 甚至PC 般高,但自從有了 AI 常註應用,以及 iPadOS 26 開始接受多視窗模式操作,隨時會執行 3 個或以上的應用程式,特別是 iPad Pro 用家好大機會會外接顯示器使用,更多的記憶體會保證到未來一段時間都夠用。而今次基礙版也有 12GB 記憶體,對於不捨得太過花錢,又或者用不上 1TB SSD 容量的話,也可以妥協一下選擇基礎版,也可以滿足到要求。
至於高階版 iPad Pro M5 可以有多一個 CPU 核心,對實際效能表現,日常使用分別不大,只有較複雜的高階應用如 4K 影片輸出等才能有大約 10-15% 的差別,這樣直上 1TB 或 2TB 版也不為過。
M5效能 真的嚇人一跳
好了,到大家最關心的 M5 晶片效能,Apple 早在發表 M5 時,沒有太大篇幅去介紹 M5 效能,只表示 M5 在 GPU 效能上有大幅提升,甚至遠遠拋離 M4,須知道 M4 在一年半前推出時,整體效能已讓人驚訝,因其已接近 M2 Pro 的水平。今代 M5 的 GPU 效能更是比 M4 提升 30%。如果和 M1 比較,更提升了 2.5 倍,數值相當驚人。
筆者手上有 M1 版的 iPad Pro 使用中,數年間表現仍感到滿意,特別是手上的手是 1TB 版本,其 16GB 記憶體就算運行 iPadOS 26 也相當流暢。不過也想升級上 M5 看看其分別。
新購入的 iPad Pro M5 是入門的 256GB 的 Wi-Fi 版本,主要考慮到成本問題,還有之前的使用經驗,入門版還算可以應付,萬一儲存不夠使用,將會外置 SSD 來解決。
測試分別以 M5 和 M1 iPad Pro,M2 Pro MacBook Pro,以及 iPhone 17 Pro 的 A19 Pro 晶片比較, 使用 Geekbench 6 進行。



iPad Pro 13 (M5) | iPad Pro 13 (M1) | MacBook Pro (M2 Pro) | iPhone 17 Pro (A19 Pro) | |
CPU Single-Core | 4124 | 2371 | 2706 | 3853 |
CPU Multi-Core | 15329 | 8701 | 13154 | 9963 |
GPU Metal Score | 74502 | 33967 | 77503 | 45789 |
從上表可見,GeekBench 6 測試下,M5 處理器效能如 Apple 所講,比起 一M1的確有 1 倍的效能提升,單核表現,甚至比最新的 iPhone 17 Pro 的 A19 Pro 晶片快,而多核心表現上,M5 已比 MacBook Pro 使用的 M2 Pro 更快。
至於 M5 的強項在 GPU 方面,GPU Metal Score 達到 74502 極高表現,比起 M1 的 GPU 人快上一倍有多,而且 M1 未有支援光追硬體加速,以及 AV1 硬體解碼,可算是新舊版 iPad Pro 效能上最大分別。而一向以多核心 GPU 作賣點的 Pro 系列晶片,M2 Pro(測試為 16 核心版本,滿血版是 19 核心),仍比較強,但兩者差距只是 5%,可見M5 的表現十相當強勁,如果明年推出 M5 Pro 或 M5 Max 時,到時整體效能更會倍翻,作為 MacBook Pro 升級,應該以此作目標。
值的一提是,雖然 Apple 聲稱 A19 Pro 晶片可以媲美 M 系晶片的效能,但和 M5 比較,相距甚遠,如果想追求打機表現,又或者要執行剪片的工作,同樣是萬元價位,似乎 iPad Pro (11吋) 才是較好選擇。
Mini LED vs OLED 新舊屏幕比較
新的 iPad Pro M5 除了處理器晶片升級外,和 iPad Pro M1 比較, 最有感的當然還有屏幕的升級,iPad Pro M1 受歡迎,其中一個原因,是 13 吋版採用 Mini LED 背光的 LCD 屏幕,支援 1600nits 峰值亮度的 HDR 影像顯示。當時的黑位表現已相當出色,甚至可以作專業拍攝用的影像監視器用,色準方面實力可見一班。



當然, 事隔幾年,上次 iPad Pro M4 改用 Tandem OLED 屏幕,相比一般 OLED 屏幕,Tandem OLED 可以提供更高亮度,SDR 可以達到 1000nits,iPad Pro M4/M5 使用同一款 Tandem OLED 屏幕,雖然從規格看,同樣是最高支援 1600nits 峰值亮度的 HDR 影像顯示,但只要將兩部 iPad Pro 一併比較的話,明顯地 Tandem OLED 的對比度表現更加優勝,黑位和暗位的細節變化,比起 Mini LED 的 LCD 屏幕更明顯,播放 HDR 影片的立體感更為突出,情況和高階的 OLED 電視表現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