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參與 NowTV 的「STEM 獎勵計劃」,讓我有幸認識到吳嘉麗女士。今年,我將與她攜手推動一系列以「STEM 助人」為主題的活動,走訪不同的中、小學進行分享與推廣,期望將 STEM 的價值帶入更多學校與學生心中。
透過這次合作,我更認識和深入了解她的父親 —— 吳昆英教授 的工作。他是一位真正以 STEM 知識與技能幫助世界上有需要人士的先驅,其精神與行動,正正體現了「STEM 助人」的核心理念。這份啟發值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能鼓勵更多教育工作者與同學們身體力行,將科技與人文關懷結合,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從女兒的視角看父親
從吳嘉麗女士出生的那一刻起,她的家便瀰漫著濃厚的愛與助人氛圍。她的父親 (吳教授),一直身體力行,運用自身的知識與技能,默默地幫助著社會上有需要的人。他不求名利,卻堅持信念,在畢業後毅然投身一份冷門但意義深遠的工作,就是成為一位「義肢矯形師」。

這份職業不僅是吳教授的使命,更成為他們家庭的祝福。吳女士自幼耳濡目染,親眼見證父親如何以雙手為病人重建生活的希望。每當她看到父親為病人量身打造義肢,細心調整每一個細節,她的心中都湧現出深深的敬佩與驕傲。對她而言,父親不只是家庭的支柱,更是她心目中真正的「STEM 助人者」典範。

爸爸的筆記

在吳教授的筆記本裡,記錄著他五十多年來的點滴與心路歷程。其中一則故事,深深觸動了吳嘉麗女士的心。五十三年前,一位年僅 9 歲的女孩因意外失去了一條腿。當時年輕的吳教授為她安裝了義肢,幫助她重新站起來,踏上復健之路。

多年後,吳教授偶然在街頭與這位女孩重逢。她一眼就認出了他,激動地說:「因為有了義肢,我才能重新學會走路,重新擁有人生的希望。」這番話讓吳嘉麗女士感動不已。那位女孩如今已長大成人,仍然記得吳教授的名字與臉龐,甚至期待再次與他相見。
16 年來未曾走過路的印尼少年
還有一個故事深深烙印在吳嘉麗女士心中,有一位印尼少年,自出生以來從未踏出一步,整整 16 年未曾走過路。直到吳教授親手為他安裝了義肢的那一天,他終於獲得了自由。當少年第一次站起來的瞬間,他眼中流露出難以言喻的驚訝與喜悅,彷彿整個世界在他腳下重新展開。

更令人動容的是,少年的父親當刻激動地跪下,親吻著兒子的腳,那是一種無聲的感謝,也是一個家庭重獲希望的見證。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感受到那份幸福與震撼,而吳女士也更深刻地體會到她父親工作的真正意義。
流落在香港街頭的青年
吳嘉麗女士心中,還有一段難以忘懷的故事,一位曾流落在香港街頭的青年,因經濟困難無法負擔假手的費用。吳教授 得知後,毫不猶豫地為他免費安裝了義手。青年懷著感恩的心情回到內地,展開新的人生旅程。

在他踏上歸途前,吳教授送給他一句寄語:「無論生活多麼艱難,都要堅持自己的夢想。」這句話深深觸動了吳女士,也讓她明白:愛的傳遞雖無形,卻是最強大的力量。
遠赴山區助人:一份使命的延續
今年 8 月,年逾七旬的吳教授與理工大學的教授及醫療團隊一同前往昆明山區,為當地貧困及燒傷的小朋友提供援助。其中,有一位年僅三歲的小男孩,因火災重傷,歷經六次手術。團隊為他提供了壓力手套與手部支具,並細心指導他的父母如何正確使用這些康復用品。


吳教授憑藉對假肢與矯形器的專業知識,成功提升了小男孩的站立與行走功能,減少了長期臥床可能引發的併發症。在評估與安裝義肢的過程中,吳教授無私的付出與對孩子的細膩關懷。他總是設法幫助他們重新生活,甚至能踢足球、奔跑嬉戲,享受童年應有的快樂。

每一次成功的義肢安裝,都是一次生命的重塑,也讓吳女士更加堅信她父親的工作,不僅是技術的展現,更是一種深沉的愛與責任。那些獲得義肢的人,重新投入工作,甚至勇敢地學習新技能,展開人生新一頁。每一個故事都讓大家體會到,助人不只是解決眼前的困境,更是為他們打開通往未來的大門。這份力量無聲卻深遠,正是她希望承傳下去的信念與使命。
總結:一次生命的重塑
每一次成功的義肢安裝,都是一次生命的重塑,也讓吳女士更加堅信她父親的工作,不僅是技術的展現,更是一種深沉的愛與責任。那些獲得義肢的人,重新投入工作,甚至勇敢地學習新技能,展開人生新一頁。每一個故事都讓大家體會到,助人不只是解決眼前的困境,更是為他們打開通往未來的大門。這份力量無聲卻深遠,正是她希望承傳下去的信念與使命。

STEM Sir 參與創作的 STEM 科普漫畫 — 《STEM 少年偵探團》第 5 期最終回,以及全新作品 《STEM A+特攻》第 2 期經已出版,歡迎到各大書店,或 Playit.hk 網店購買。